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文化探索>文言文常用句型:(六)习惯句型构成

文言文常用句型:(六)习惯句型构成

2023-10-05 19:23

(6) 习惯句型

所谓习惯句型,是指结构相对固定的句型。

1。难道不是……?

在这种格式中,“也”只是加强语气,没有实际意义。可以翻译为“这不是……吗?” “这不也是……”。如:

①船已动,剑却不动。这样要剑不是很混乱吗? (《察今》)

②学而习之,不也说得(愉快)吗? (《论语·学而》)

2。无乃……啊?

表达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对某事的理解,用反问句和感叹语气。 “Wunai”可以翻译为“我害怕”和“我只是害怕”。例如,反问句的语气较重。也可译为“难道是”。如:

① 率军攻打远方,是闻所未闻的。师累时,远师备兵。那可能吗? (《教之战》)

②请问,如果不这样做的话,有错吗? (《季氏将伐颛臾>)──句末的语气词用“与”,反问的语气较强一些。

3、得无……乎?

表测度。“得无”可译为“恐怕”“也许”。如果询问的语气稍重一些,可译为“莫不是”“该不会”等。如:

①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也许吧。

② 我对自己重复一遍,你教过我如何捕虫吗? (《促织》)──难道是、难道是吗?

③ 日常饮食中你吃得好吗? (《触詟说赵太后》)──不应该,不应该。

4。怎么样...?如果……怎么办?奈……什么?

这是表达相同意思的问题的三种习惯句型。 “汝”、“若”、“乃”三个字在古代几乎是通用的读音。它们都是动词,具有“做~处理~处理”等含义。 “他”是疑问副词,作补语,应该说“如何”。可译为“What to do with...”、“What to do with...”或“How to deal with(处置、结算)...”等。如:

①以王者之力,何曾破坏过太行、王屋等奎府诸山? (《愚公移山》)

②意思是你不会死,但是如果你分开了,消失了……那就比死还痛苦。你能做什么? (《与妻书>)

5、何……为?何以……为?

这是表询问或反问的一种句式。“何”是疑问代词,作状语。“为”是语气词。“何……为”式“何”后边是谓语动词。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何以……为”式中“以”是动词,当“用”讲,作谓语,它后边带名词或动词作宾语。可译为“哪里(怎么)用得着……呢”,也可译为“为什么……呢”。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为什么要说再见呢?

② 昔日先王被视为东蒙古之主,在国家境内。他还曾担任国家部长。为什么要剪呢? (《季氏将伐颟臾》)──哪里需要攻击?为什么要攻击?

6。哪一个是...?

动词结构,用于表示比较的疑问句。用来比较两个人的品质、优缺点,或者两件事的优缺点。如果句子中提出比较内容(如①),可译为“哪个(谁)……与……进行比较”。如果句子中没有比较内容,(如②)可译为“How does it Compare with...”。

①我和徐公美是谁?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 你认为廉将军和秦王是谁? ((廉颇蔺相如传>)

7。有什么……什么也没有……

在这个句型中,“你”和“无”是动词谓语,“所...”是“所”短语中“你”和“无”的宾语。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仔细理解“所”字所指的具体内容,灵活翻译,而不是机械地翻译成原文的语法结构。如:

①将在外,主的命令不被遵守。 (<信陵君盗符救赵)——“所”指王的命令。这句话可以翻译为“将军不在,国王的一些命令可能不被接受”。

②无所得,女人无福。 (《鸿门宴》)──两个“地”分别指的是财产和女人。这句话可以翻译为“财产不被夺取,女人不被优待”。

③如果没有左右的称赞,没有听到胜利的声音,那么老师就什么也没有了。 (《毛遂自荐》)── 「没有」就等于说「什么都没有」。

8。有办法...,但没有办法...

关于这个句型的结构,大多数语法著作的分析都是:“有一个理由……”“没有理由……”相当于说“有一个理由……” “没有理由……”、“有”“无”是动词作为谓语,后面跟“SU”词的省略形式作为宾语。可以翻译为:“(有)没有什么用……”“(没有办法……”等)。如:

① 如果你能诚心得到范将军和燕都康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叫我去见他,他一定能报答太子。 (《荆轲刺秦王》)── 「有办法报答太子。」有办法报答太子。

② 军中无欢,请舞剑。 (《鸿门宴》)──“没什么可高兴的”,没什么可高兴的。

③王宇说,暴力是一种快乐,但对暴力没有反应。 (《庄暴见孟子》)──「没有答案。」没有什么可回答的。

标签: 文言文 常用 句型 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