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旅行建议>关于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关于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2023-10-10 20:31

关于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一、还有

  (1) 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和”。

  螃蟹六跪两钳,蛇鳝洞里无依无靠。 (《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与”或“和”。

  君子有学问,日自以为己。 (《劝学》)

  3。表示继承关系,可译为“只是”、“继续”。

  因此,舍汝为了获得更高的俸禄而到京城吃饭。 (《祭十二郎文》)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或“但是”。

  绿色,取自蓝色,绿色取自蓝色。 (《劝学》)

  5。表达一种假设的关系,可译为“如果”或“如果”。

  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马头。 (《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不可翻译。

  我试着弯腰看,但不如爬上去看得更多。 (《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将无法享受极端人士的娱乐。 (《游褒禅山记》)

  8。表达目的关系。

  男人有远见,但看起来很幸运。 (《阿房宫赋》)

  (2) 与“er”连接,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或“你的”。

  至于翁归,他不是汝复的对手。 (《促织》)

  (3)通“入”,译为“如”、“如”。

  军队惊恐万状,失去家园。 (《察今》)

  二、何

  (1)疑问代词

  1。它单独用作谓语,后面常跟情态助词“在”和“是”,可译为“为什么”和“什么原因”。

  是谁?大国的力量就像修敬。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为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或“什么”。翻译时,“He”应放在后面。

  钰洲现在想去哪里? (《赤壁之战》)

  3。作为定语,可译为“什么”和“哪里”。

  黎明和黄昏你听到了什么?杜鹃啼鸣,血猿呻吟。 (《琵琶行》)

  (2) 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之前,常表达反问句,可译为“为什么”或“如何”。

  何不穿上铠甲,从北方发起进攻! (《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之前,表示程度深浅,可译为“how”、“how much”、“how so”。

  至于对天发誓,剪发垂襟,多不好啊! (《伶官传序》)

  (3)用作情态助词,相当于“啊”。

  新娘的马车就在她身后,依稀可见。 (《孔雀东南飞》)

  (4) 与“他”相连,可译为骂。

  信任的大臣、精兵陈立兵,他们是谁? (他是谁?他是谁?就是检查质疑的意思)(《过秦论》)

  三个,差不多

  (1) 心情粒子

  1。表示疑问的语气,可译为“?”

  (1) 您的孩子冷吗?你想吃东西吗? (《项脊轩志》)

  (2) 你的技能就这样结束了吗? (《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句,相当于“what”和“what”。

  我看你这个老百姓的朋友,不要互相欺骗了,我们国家怎么能这么大呢? (《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达猜测或讨论的语气,可译为“吧”。

  大王真高兴,齐国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庄暴见孟子》)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啊”等。

  我很遗憾没有注意到真相,我会背叛你。 (《离骚》)

   (2)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1)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山河。 (《醉翁亭记》)

  (2)虽然我现在死在这里了,但我邻居的死还远在后头。 (《捕蛇者说》)

  (3)他先我而生,先我而闻道。 (《师说》)

  (3)后缀翻译为“……的出现”、“……的地方”。

  (1) 进入没有厚度的空间,就有自由活动的空间。 (《庖丁解牛》)

  (2)浩瀚如风絮乘风而不知止;扑扑仿佛只剩下他一人孤身一人,成仙升仙。 (《赤壁赋》)

  四个,是的

  (1)副词

  1。它表达前后两件事之间的逻辑顺序或时间联系。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定九客入堂,吾敢献玉。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种行为是出人意料或违背常理的,可以译为“然而”、“甚至(然)”、“相反”等。

  问现在几点了,我不知道有没有汉。 (《桃花源记》)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限制,可译为“仅”、“仅”等。

  项王遂率兵东行。到了东城的时候,他们已经有二十八名骑兵了。 (《项羽本纪》)

  4。用于判断句中表示确认,可译为“是”、“那就是”等。

  如果事情不顺利,那是上帝的错。 (《赤壁之战》)

  (二)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用作主语,译为“你”。不能用作对象。

  王世北定下中原节,也不忘向乃翁讲讲家祭事。 (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的”。

  老公,我做,但我要求,我不明白。 (《齐桓晋文之事》)

  3。也可用作连词,可译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5。它

  (1) 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为领属性的定语,可译为“his”或“its”(包括复数)。

  臣遂其计,王幸赦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为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he”或“it”。

  秦王怕他破墙。 (《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变位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翻译为“我的”、“我(我自己)”或“你的”或“你”。

  既然苏迎曹,曹就应该和苏一起报答乡党的人情,赏识他的名声,还不至于丢了曹手下的饭碗。 (《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遥远的指代,可以翻译为“that”、“that”、“those”和“there”。

  既然出来了,可能就是那些想出来的人的错。 (《游褒禅山记》)

  5。指示代词,表示近端指称,相当于“this”、“this”和“these”。

  有蒋家者,三代受益。 (《捕蛇者说》)

  6。指示代词,意思是“of”,后面大多跟数字。